海矶钓的钓点分类、钓场特征及标点选择
来源:钓鱼123 作者:渔乐在线 发表时间:2015-04-03 10:55:02175
浮游矶钓的舞台
浮游矶钓变化多端、饶富趣味,但这种钓法该到哪里去玩呢?
前文提过,可以玩矶钓的环境包括珊瑚礁岸、岩石海岸、水泥堤岸等等。不过就钓场所在位置与钓鱼人的描述习惯来说,浮游矶钓场所有以下三类:
(1)地矶。地矶指陆地周边的岩石(包括珊瑚礁)海岸,例如台湾本岛的东北角。这类钓场通常可以通过陆地直接抵达,所以前往下竿的人比较多,容易造成互相干扰或必须跟很多人争钓少量鱼的情况,以致收货可能较差。
(2)堤岸。堤岸人工建筑的海岸构造物,包括防波堤和码头。此种钓场理论上比地矶更容易到达,很多时候甚至是车辆可以直接开到下竿地点的。
(3)外礁。外礁是凸立在海中,与陆地不连接的小型礁屿。这些地方绝大多数无人居住,当然也就没有港堤设施和交通船来往,钓者必须找渡礁船载运才能上去垂钓。
上述场所都是浮游矶钓客下竿的主要去处,但每一类环境都有其独特的地形、水流与危险性,气息的鱼类也不同,所需装备、技法更是颇有差异,使得矶钓成为挑战性极高、需要动脑筋的运动,因此玩家必须学习大量知识、积累丰富经验,还得有健康的体格和正确观念,才能将这活动玩的精彩,玩的安全。
各种钓场的特征
不同类型的环境会对垂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想玩矶钓就必须搞清楚其间差异。
前面说过,浮游矶钓的场所有地矶、堤岸、外礁三个类型,但若讨论到环境特征,就得用另一套划分法来加以说明了。
(1)浅坪型钓场。陆地以很平缓的坡度延伸入海,离开岸际相当远,深度都还不大的,我们习惯称之为浅坪仔。
这类钓场水流多半平缓,但受风浪影响相当明显,又特容易挂底,故相对而言比较受人青睐。不过因为常有各种生物附着生长,所以会在特定时候吸引大量鱼。
(2)陡急岸壁型钓场。跟前项相反,这是陆地以非常陡峭、几乎垂直的角度直插入海的环境。例如人工构筑的港区码头或沉箱式防波堤,以及自然形成的岩石海岸,都具有此类特征。
陡直海岸的深度通常很大,水流状态多半为方向单纯、速度稳定,地形则单调而缺乏变化,使鱼群有贴近海底活动的趋势,且容易让人产生标点不明确的感觉。
(3)乱石堆叠型钓场。陆地没入水下的角度大致介于两者之间,其成因可能是人工堆放“肉粽角”、堆基础石,或者临海的山脉崩塌,当然也可能是海岸原本就生成这幅模样。
这类钓场水下环境比较复杂,底域起伏可能性相当剧烈,遍布暗礁与沟隙,因此水流状态也显得多变,会让缺乏经验的人感觉难以掌握。但正因为地形和水流复杂,能给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息、觅食环境,所以也常是好钓场。
(4)内湾型钓场。此种钓场在大环境上应属海湾形态,只要天气不是太恶劣,场内风浪状况应该会比面对外洋的钓场平静,故有安全性高,容易下竿的优点。
但内湾型钓场往往深度较浅,海底地形缺乏变化(很多地方甚至会形成沙底),又由于海岸线呈凹入内陆装,水流必然受阻(有可能出现回流带),再加上风平浪静的条件,往往造成鱼的数量较少、活性低,警觉性高等现象。
(5)凸岬型钓场。凸岬是陆地向海洋凸伸出去的部分,容易接触到深邃、洋流发达的水域,所以通常水流汹涌,遇到大型沿岸性鱼种或洄游青物的机会都比较大,但是容易受风浪侵袭,危险性较高 。 钓鱼啦
一般的外礁钓场都具备这种特性,沿岸地矶钓场也多存在此形态的钓点,甚至一些堤岸环境在流水恰当(例如大潮日)的时候,堤端也会出现凸岬型钓场般的水流。
标点在哪里
鱼在哪里?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在海里!只不过海洋是在太大啦,我们还得把范围再缩小一些。谈到鱼在哪里的时候,首要考虑的重点是它们去哪里找食物。多数矶钓鱼种找东西吃时都有几个共同特征:
①除非要长距离移栖,否则它们都宁愿逆着水流觅食而非顺流找食物。
②它们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岩为屏障,躲在里面(特别是背向或侧向水流的位置)伺机觅食。
③它们常会守在波浪打上岩石反冲下海时激起的白沫带下方或外围,或甚至直接冲进白泡沫堆里找食物。
④它们也会跑到水流交错、汇聚的潮目区,捡食随水漂来并在此区停滞、打转的食物。
为什么鱼儿要逆流觅食呢?这是因为:
①假如顺流找食,除非他游的速度跟水流很不同,否则会一直跟着同一块水团运动,要是这团水里食物有限或根本没有的话,它岂不就要挨饿了?
②如果它的游速跟水流大不相同,那么即使是顺流运动,也还是要花费大力气的,那可就不一定比逆流等食物送上门来得划算!
③假如顺流觅食,鱼儿会很快离开它匿居的场所,因此除非它想搬家,否则还得再费力游回来。
不过读者如果就此认定鱼类总是会逆着水流觅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请仔细想想:当鱼类发现多量食物存在某个区域(例如有你持续撒下诱饵)的时候,它们是否仍旧逆着水流觅食呢?还是会大伙儿四下闯来觅食?答案显然是后者!
让我们回到本节的主题。在前述有暗礁的环境,因为流水会在礁石后形成打转的涡流,故食物容易聚积于该处;在浪脚激荡的白沫区,因为波涛会把陆地上的有机物或岩石上附生的藻类冲刷下来,所以鱼族大有饱餐一顿的机会;在不同水流交错、汇聚的潮目区,各种随流漂移的大小生物都会在此逗留,当然也就会吸引鱼群聚集。
看出来鱼在哪里了吧!
选标点的一般原则
①除非你要钓拉仑、青旗、烟仔之类外道鱼,否则就不必让钓组在水势汹涌的本流里厮混了,拿它来当「钓组运输工具」即可,真正的标点在本流边缘回流带或潮目处。
②当你发现钓场上有较小型、较弱的水流时(意即非水势湍急的本流),请特别注意它运动方向跟海岸地形的相关性;假如是平行海岸的流水,标点多半在岸际地形突出或凹入之处,不然就是水下有大型暗礁的地方。(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会产生回流带!)
③前述水流如果是向岸边立足点冲进来者,因为会把钓组一直往里推,使你既难以向外探寻鱼群又容易挂底,故需找水流碰到岸边后转折出去的(在外礁地形则是找绕过岛礁之后的)回流带。
④至于远离海岸的流水就好办了,只要其途径上有暗礁、深沟,或者流出去不远就会跟另一股水势交错、合并、撞击的话更棒,这些位置就是一级标点!
⑤若是钓场上有明确反拨潮,它的边缘、整个路径上、甚至波浪撞击岩石造成之大量白泡沫的正下方,都有可能成为鱼群聚集的标点。
⑥如果在峭壁型急深海岸(例如东引)下竿,请特别注意岩壁呈阶梯状变化的转角处,或者是有垂直裂隙、转折之处,各种鱼只都会找此类地形藏匿;同时下竿时也不可让钓组离开岸壁太远,否则必然扛只大龟回家!
至于具体的寻找标点技巧,基本上可有下列几个步骤:
①用眼睛观察,看看海岸岩石构造如何?潮水动向如何?岸边有无白沫带?哪里有暗礁(接近水面的暗礁一看即知,看不见的也会因流水变化而暗示出其所在位置)?从而找出最有机会的下竿区域。
②假如海底地形不易观察出来,那就要善用潮流,让流水带着钓组去探询水下状况。
③不要怕挂底;其实只要钓组配置不太夸张,也就是说应尽量轻敏、灵巧,不要太笨重,钓棚设定也不可太离谱,并善用“张线”的手法,而非把钓组往水里一丢就不再管它,一般而言是不大容易挂的。
④就算挂底也不坏,至少,你因此而确知了一处水下障碍的所在和深度--别忘了,鱼群是喜欢有暗礁庇荫的。
⑤搞清楚潮流与水下环境状况之后,再把前述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惯套进来,试试看牠们是否聚集在你所预期的位置。(注意:这种位置钓场上不会只有一处,所以要各点都试,直到有目标鱼咬饵为止。)
⑥万一实在无流无浪,且缺乏明确下竿标的,那就靠自己撒诱饵的功夫制造标点。
总而言之,选标点的要领就是看鱼群再哪里,而鱼群动向取决于食物在水流中的动态,所以请你特别注意潮目、暗礁、白沫带这三个微妙的处所,就八、九不离十了!
四大基本标点之白沫带
白沫带是波浪撞击岸壁后,海水中夹带的空气变成无数小气泡,而形成的一大片白色泡沫状的水团。它对矶钓的意义是:
①海浪冲刷岸壁,会把岩面生长的各种生物(例如藻类、贝类)和陆地上的有机物带到海中,这对生活在岩礁的鱼类是很重要的食物来源。
②波浪从石上灌回海里时,还会将空气卷入水中制造大量溶氧,使鱼类乐于聚集在此。
③大片的白泡沫还有相当好的遮蔽效果,可阻挡来自天空的敌害(例如鸟类)的侦查与袭击,所以很多鱼种都会放心大胆跑到此区来觅食
从水下看,白沫带的形状略呈半碗形,越靠近岸壁之处,白泡沫存在的深度越深,而离岸壁越远白泡沫存在的深度就越浅。
需要注意的是,白泡沫虽然仅出现在近岸海水表层,但其影响范围却比水色泛白区域要大很多,换句话说,在整个白泡沫区内,周围及其下方,海水的扰动都很剧烈。
扰动的强度与影响深度、影响范围,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形态,通常浪越大、海岸越陡峭,所形成的白沫带就越宽广,影响区域也越大。
基于这样的特征,钓者下竿时应思考诱饵和钓饵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位置入水后,各自会呈现何种运动状态。另在思考的同时,你还必须记住这件事:诱饵一旦离开饵勺,就无法再控制它了,它要如何漂流、如何下沉,要看当初调配的比重、黏度和周围水流状态而定。但钓组可不一样,在你和它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母线联系着,你可以操控钓组去达到钓取目标鱼的目的。
四大基本标点之暗礁篇
暗礁坐落在海底,形态多变且常伴随着复杂的沟坎结构,故其所照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例如大股水流受到暗礁阻挡必须从小沟隙中穿过时就会如此),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多变的海底形态与复杂水流能够洗衣鱼群狙击,因此也是钓者不能忽略的重要下竿标点。
为什么鱼类喜欢躲在水底礁石附近呢?原因有:
①礁石会阻挡水流,使其基部侧面及后方的流速较缓,对鱼类来说可以节省体力。
②洄游性掠食者多半在本流里面讨生活,不善于在环境狭小多变的暗礁区进出,故对于许多鱼类来说,这里是躲避大物猎捕的庇护之所。
③在暗礁区里的鱼旺旺可以采取伏袭的策略,当发现流水带着合适的食物(例如小型洄游性鱼),伺机冲出来加以攫食。
④流水会在礁石的后方形成倒卷的涡流,把各种浮游生物、藻类、有机物或游泳能力欠佳的小鱼小虾都卷进来,因此是鱼类觅食的理想场所。针对此特性,想在这种地方下竿的钓者就应利用水流搬运力量,设法将诱饵和钓组送入暗礁区内,激起鱼的咬食欲望
那如何将诱饵和钓组送入暗礁区去呢?很简单,因为出现在礁石后方的涡流不仅会把各类食物卷进去,它对钓组也有同样的作用,所以你只需要运用恰当的空闲技巧,可大胆让钓组跟着水流进去就行了。
不过多数钓客认为吸引水流通常会把钓组连同浮标一起拉下去,形成假渔汛,这会干扰他们账务正确的扬竿时机,甚至造成挂底,所以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尽快拉回钓组,避免麻烦,其实这是个误解。
四大基本标点之潮目篇
潮目区是由两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水域。 它多发生在海 洋的中表层, 但通常离岸有一段距离。至于所谓的中表层是多深?离岸距离到底 多远?那就要看海流的强弱、规模、影响深度和离岸的距离了。
有些钓场因地形比较突出,附近有明显的水流交会,因此潮目就贴在岸边;有些内湾环境中,最近的水流也离陆地比较遥远当然,潮目也就会远到根本就不可能利用它了。有些地方潮目相当的明显,物品漂到那里就会原地自动停滞下来原地打转,钓者也很容易从海水表面纹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十分微弱,既看不出来也不易掌握。
而麻烦的是潮目并非规定不变,他会随者潮水转变而改变位置、范围、甚至有无。
那么潮目该怎么着呢?这里有个简单的原则:
①看水面漂流物或泡沫集中在哪里。随着水流移动的各种东西在遇到潮目时、大多会滞留下来打转,于是海面上就会出现一长条或一块聚积着泡沫或杂物的区域(不过必须注意,这里所谓的泡沫与白沫带中的小气泡不是同一样东西)。
②看海面水纹与不怕狼形状有无特别不一样之处,潮目带因为有两股以上的水流相互作用故形态一定与原来各自的样貌不同,细心观察即可分辨出来(许多潮目区的表面,看起来都特别平滑无波)
③看钓组漂到什么地方最容易停滞下来。随着水流移动的各种东西在遇到潮目时,都有可能滞留下来打转,所以借助钓组的动态来判断潮目的位置,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可别把钓组丢进大本流的流心而不管它)。
在潮目区,鱼类觅食的策略通常结余守株待兔和主动出击之间,也就是说,他们会先待在藏匿之处,等待其由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或侧线感知发现水流把食物带进潮目区时就会离开隐蔽处游入这水团中。而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够持续进入潮目区,他们会长时间待在那里尽情抢食,而不回到隐蔽处!
所以在这类标点下竿时钓者的任务就是设法利用潮流,将诱饵持续配送到潮目区去,吸引鱼群向该处集中、驻留,再把钓组以恰当的方式适时送达该处,以利就铒上钩。
四大基本标点之无标点篇
这种找不到标点的情况,常发生在地形陡峭、海域深邃或坡度甚缓海岸平直的地方,并且多半出现于小潮或长潮及风平浪静、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找不到标点怎么办?当然要自己创造,不过在开始之前,请你先确认找不到的原因,是真的因为环境条件不佳吗?还是因为自己不会看?假如是前者,没关系,下文就是解决办法。
(1)先贴着岸边试试看。这方法在早晨天刚亮的时候特别值得采用。
很多矶钓鱼种夜间都会躲在岩缝、凹隙中休息,天亮后才开始活动,而大清早他们最常干的活儿,就是跑到岸边来巡游。因为经过一夜的浪来浪去、潮起潮落,岸边水域很可能已经积累了不少食物。这就是一些老经验的钓者常锁定脚边下竿的原因。
(2)搞清楚面对的是什么环境。假如脚边没有什么收获,或者因地势的影响(比如说太浅),让你无法利用钓组试探脚边水域,那就只好往外发展了。
日本矶钓名人在这方面创造了不少方法名词,像山元八郎就有所谓的机关枪式寻点法,即将目标水域以扇形面分割成若干小区,有计划的在每一区内详细搜索;江头弘则、立石宗之等人则常以类似九宫格的划分法,把下竿范围规划成九个小块,逐一操控钓组去检查其深度、流况及消饵状态。
需注意的是,这些搜寻方法可不是叫你乱枪打鸟,更不是只在平面上做划分,而是进行三度空间的系统化探查,对每一区的浅、中、深层都逐一试钓,如此才能明确水下环境以及消饵现象发生在哪里(这也是初到一个陌生的钓场时,用来快速掌握水流状态、地形变化、鱼群动向的重要手法)。
(3)发现消饵迹象之后。为什么要注意消饵迹象?因为这表示水下有鱼。就算来咬的不是主要目标而是一些小鱼(入两指宽小臭肚、小雀鲷或者刺规之类),也不要气馁,这总比完全没有动静、海里毫无生命迹象好得多吧!而且小鱼抢饵的骚动常是吸引大物注意、引起大物食欲的重要因素。
找到消饵位置后,根据先前探测所得的水流、深度咨询,拟定撒诱饵和操控杆线的方式,如此即可顺利取得渔获
(4)最后一招。假如玩遍了贴脚边下竿机关枪打九宫格都没有出现任何咬饵迹象,或者虽有消饵,但怎么钓都只有小雀鲷、小臭肚或者大刺规上钩,那就别再硬撑下去了,赶快使出三十六计里面最强的那一计吧!
标点远近的差异
垂钓范围的远近,对选点和操竿控线、撒诱饵等方式都会有影响,现略述如下:
(1)矶际。主要是指岸边浪脚直接影响得到的区域,包括立足点正下方的岩石边缘、波浪打上岩面后倒灌入海所形成的白沫带、反拨潮与沿岸流交织成的潮目带、沿岸流受地形的影响造成的回流等等。如果用具体数字来形容,即大约相当于距立足点10米左右的半径(接近两枝竿子远)范围。
这类海域深度通常较浅又很靠近岸边,故操竿控线很方便,撒诱饵也没什么问题,但鱼群有聚集在海底附近的倾向,而且特别会找暗礁基底或沟穴状地形躲藏,只有当水流来食物,或者它想要乘浪冲到潮间带石头上啃食藻类时,才有可能出来活动,于是寻找矶际标点就应先注意海底探查,然后探查清楚何处有暗礁、何处有沟坎、以及这些地形变化与流水、白沫带、潮目的相互关系,再决定选择何处作为主要攻略标点。
(2)近场。近场是指比矶际远一些,但以简单抛投动作就可把钓组送达的海域,换言之,即大致相当于离岸两支竿长到五六枝竿长之间的距离。这个区域涵盖了一般反拨潮的末端、离岸不太远的潮目区、较靠近岸际的本流边缘、离岸不太远的显礁、较为强盛的水流造成的回流带等。
此区域的深度可能比矶际稍微大些,水流也可能比较快故鱼群戒心会稍低、活性会高一些。但先点时必须特别注意各种水流的相互关系,并且要注意风势吹刮对钓线、诱饵以及表层海水所造成的影响,否则钓组和诱饵在水下的状态与走向,会离你的预期相当的遥远
(3)本流或远投。这类钓点要借助于强力抛投的动作,或者找潮水流速很高的地点下竿,好让水流把钓组送到远方这类环境的标点通常离岸较远,起码有三四十米以上的距离且下竿目标多半为潮目或大型回流带,但偶尔也有以远处显礁或暗礁未标点。
流速过快的水域,并不能带给你对好的收获,因为在这种水流里食物移动的速度非常快,鱼群活动也相当费力,故唯有流水出现变化之处才是下竿标的,这就是说,钓者必须找到潮目暗礁、回流带等区域,然后运用高超的撒诱饵技术与驾驭钓组能力,才能在遥远的标点顺利取得渔获。
距离远近除了对选点、操竿会有影响,还会造成一个有趣但很出人意表的现象:标点越远钓棚越浅。
大多数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距离岸边越远的地方深度就越大,因此也应钓的越深才对,可事实上离岸较远的鱼群警戒心通常较低,故只要钓者打诱饵的方式恰当,将他们引导上层水域来,抢饵是件很容易的事。
说的太好了。留下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