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尖上的中国》第4集 徐清华的饵料传承
- 《钩尖上的中国》20161225不要让钓鱼人无鱼可钓
- 《钩尖上的中国》20161218 西南地区独特盘车溪流钓
- 《钩尖上的中国》20161211 赫哲族的古老工艺—鱼皮画
- 《钩尖上的中国》20161204 王勇介绍飞蝇钓法的使用
- 《钩尖上的中国》20161127 夫妻档的路亚探钓行
- 《钩尖上的中国》20161120 黄河探钓鸽子鱼
- 《钩尖上的中国》20160720 钓鱼支架的改进之路
- 《钩尖上的中国》20160716 古老的技艺传承
- 《钩尖上的中国》第8集 相遇陈大爷的自制鱼钩
- 《钩尖上的中国》第7集 垂钓渔获差环保正当时
- 《钩尖上的中国》第6集 老唐钟情的赤眼鳟
- 《钩尖上的中国》第5集 草帽老王的钓鱼技法
- 《钩尖上的中国》第4集 徐清华的饵料传承
- 《钩尖上的中国》第3集 独具匠心的自制鱼钩
- 《钩尖上的中国》第2集 抚仙湖的抗浪鱼
- 《钩尖上的中国》第1集 抚仙湖的竹筒钓法
- 《钩尖上的中国》第4集 徐清华的饵料传承 简介
-
从三皇五帝到全新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光阴流转,岁月涤荡,一些东西了无踪迹,一些东西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方能生生不息。从上古时代的伏羲氏结网捕鱼,到今天寻常百信临水而立,挥竿而起。钓鱼,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运动,在时间的大河里起起伏伏,却始终与时代相随相生。
饵料,钓鱼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千百年历经无数的演变,呈现出巨大的改变。在物质极度缺乏的时代,钓鱼是物质生产的手段。人们渴望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渔获。昆虫、植物、毛发,这些来自大自然,最原始最廉价的素材,成为饵料的首选。
不管离家多远,家乡的味道始终在脑海。对于徐清华而言,家乡的红薯,个大饱满,甜香味美,是鱼儿美食的上佳食材。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回乡收购红薯。这些红薯切片晒干后,不仅可以作为商品饵料的原材料,还能加工成味型、香型,非常受鲫鱼、鲤鱼,垂涎的促食添加剂。食材是厨师最为挑剔的事物,徐清华深知,饵料的好坏同样取决于食材。想要通过一轮弯钩,与鱼相遇,钓鱼人必须在钩尖上,下一番功夫。土豆,另一种传统的粮食作物。徐清华每年都会用它,来做一款传统的饵料。香型、味型,以及饵料在水中的雾化效果,决定了饵料更适合钓哪种鱼。对于喜欢吃浮游生物的鲢鱼、鳙鱼来说,这款饵料最具吸引力。使用老家最传统的地锅,细火慢蒸,徐清华相信,鱼儿有着与现代人同样挑剔的味蕾,而这一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还原食材本身的味道。
如今,机械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已经替代了手工时代的饵料制作方式。身为鱼饵制造者的徐清华,从未放弃对传统的吸收和利用。他潜心地研究传统的精髓,敏锐的捕捉着现代的新需求。在他看来,传承鱼饵革新将是未来一直持续的方向。本期《钩尖上的中国》钓鱼视频就到这里了,各位钓友赶快来欣赏一下这精彩的节目吧,相信定会让你对于鱼饵的发展与传承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免费注册